兒童精神問題

孩童期通常都被認為是無憂無慮的時候,但愈加繁重的學習壓力卻也可令他們患上情緒病。然而,年幼的小朋友未必懂得表達內心的感受,而十多歲的青少年則不願與父母師長傾吐心事,要察覺孩子的情緒困擾便要透視其日常行為。

陳太發現女兒近期睡得很差,間中會驚醒哭喊不停,有時則似乎輾轉良久後才能入睡,剛巧她看到有新聞報道指睡眠問題可能是兒童罹患精神病的徵兆,更令她憂心忡忡。

根據一項刊載於《SLEEP》醫學期刊的英國研究,持續發噩夢及有夜驚症等睡眠問題的幼童,日後較高機會出現精神病患。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美怡指出,睡眠對小朋友或成人都十分重要,但不能單以睡眠問題判斷兒童是否有精神或情緒病,必須全面了解其睡眠狀況及習慣,才能作出評估及判斷,例如要檢查身體是否有病患影響到睡眠,又或是否在睡覺前處於情緒高漲的興奮狀態,「瞓覺前係咁跑嚟跑去,玩到癲」;而小朋友在四、五歲後日間基本上也毋須「瞓晏覺」,若日間睡多了夜晚自然難入睡。

事實上,該項英國研究亦指,二歲半及九歲孩童有四分之三都曾有過噩夢,而近四成十二歲兒童曾有做噩夢、夢遊、夜驚症(Night terror)等睡眠問題,但只有百分之四孩童出現早期精神病。

何醫生稱,睡眠障礙可能是兒童心理健康出問題的徵兆之一,原因年幼的小朋友即使因為壓力而有焦慮和緊張等情緒起伏,卻多不懂得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識講唔開心,但講唔到點解」,至於十多歲的青少年雖有表達能力,惟「唔肯講」,而這些情緒就可能反映在其日常行為之中,如睡眠、食慾及學習等等。

她續稱,家長和老師要多了解小朋友的行為,例如一向安靜斯文的兒童,突然變得脾氣暴躁甚至攻擊其他人,又或本來喜歡上學的突然拒絕上學、學業成績突然下滑等等,便要提高警覺,或要安排小朋友接受評估了解是否出了問題。

她說,若小朋友有情緒困擾或精神問題,行為異常的情況會是「全面性」,即不只發生在家中,也會在學校顯現,所以家長與學校保持緊密溝通十分重要,才能盡早察覺孩子的異常情況。

很多人都以為小朋友沒有太多壓力,但來自功課及學習的壓力其實也不少。

何醫生稱,兒童的壓力和情緒問題大部分自家人或自我對學習的要求,因此家長應該與學校多溝通,避免孩子承受太多家課和學習,也要讓小朋友有遊戲和玩耍的時間。她又提醒家長切勿強迫小朋友參加興趣班,就如「大人唔鍾意彈琴,迫佢去學,佢都會唔開心」,若小朋友試過後不喜歡便應該放棄。

過度活躍症易致行為情緒問題

除了情緒問題外,過度活躍症是兒童精神科另一常見病患。精神科專科醫生何美怡指出,過度活躍症一般在六歲左右開始浮現症狀,尤其是入學後學習需集中精神,會較易察覺孩子的問題,但有些家長過於緊張,孩子到兩、三歲便擔心其患病,「太過活躍就驚係過度活躍,太文靜又怕係自閉症」。

她稱,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會有專注力弱、攻擊性及衝動等表現,而問題不但在家中出現,亦會在學校及其他環境中展現,「如果只係家好曳,唔聽教唔聽話,但對住老師就好乖,咁就應該唔係過度活躍症」;至於小朋友可以安靜及專注地看電視或玩遊戲機,也不代表沒有過度活躍症,因為患病對喜愛的事物能保持專注,而且電視和遊戲機是一些動態畫面,故容易產生病童似乎可以集中精神的假象。

她說,如果家長有懷疑,可以安排小朋友接受評估,若證實有過度活躍症則可因應病情而選取合適的治療,包括心理輔導、訓練及藥物等,減低病患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