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香港信報 14-11-2012

精神科=心理學? 很多朋友對精神科三個字十分抗拒,筆者決定與讀者掀開精神科的神秘面紗,探討精神科専科的專業及經常被誤解和忽視的問題。雖然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同樣主攻心理健康,有很多交叉重疊之處,但鑑於學術訓練有別,兩者對問題的理解、評估及治療方案亦各有不同,而最明顯的分別是精神科醫生會處方藥物。 精神科醫生除了要接受醫學院的基本醫學訓練,還要完成專業培訓(如診斷性評估及精神藥物治療)跟相關臨床經驗,才會獲註冊專科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會在診斷後,為每位病人作最合適的治療及管理方案建 …

Capital Health 健康頻道 Noverber 2012 (P.227)

你是否過分焦 陳小姐從小到大都經常為各種事感到憂慮,例如下雨天巴士會否失事都可以令她憂慮半天。長大後她又擔憂生意不順利,令公司陷入困境,以至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鎖事大發脾氣,導致身邊的朋友及同事都認為她難以相處,其實她內心亦很不快、困擾萬分。她起初以為這只是自己的性格使然,因她的性格比較緊張,時常向壞處想,就像惡性循環般。 據陳小姐的病徵,她很大機會患有廣泛性焦慮症。醫學上,當一個人持續六星期以上,不斷為某些日常鎖事和問題明顯緊張、擔心和憂慮時,便是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sed …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香港信報 17-10-2012

三大範疇抗抑鬱 要治療抑鬱症,可分藥物、心理治療及社交三大範疇。對於輕度患有抑鬱症的病人,他們可能不需要任何藥物治療,只靠心理管理如認知行治療已經有效,其他的心理治療如壓力和情緒管理, 則可用於所有的抑鬱症患者。然而,有需要利用藥物的病人,精神科醫生會根據他們的抑鬱徵狀及嚴重程度,處方適量的抗抑鬱藥;現時有不同類型的抗抑鬱藥可供市民選擇,當中大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均屬輕微,但耐受性高,有些病人在精神科醫生的監督下六至九個月後,待他們的心理狀態進入穩定時,醫生便會為他們逐步減少藥物的份量甚至停藥。至 …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香港信報 17-10-2012

不知不覺患上抑鬱症 陳女士是位大學講師,一年前她發覺自己經常胃痛。起初,她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生活壓力、飲食不定時所致,所以便在藥房自行配取一些止痛藥及胃藥。及後,病情反反覆覆,甚至嚴重到影響她的睡眠質素,最終她經普通科門診轉介到腸胃專科求診。經過詳細的檢查及服用不同的胃藥,陳女士的胃病並沒有絲毫好轉的迹象。隨之而來的是每況愈下的情緒,以及持續失眠。之後,專科醫生認為陳女士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影響她的病情,故鼓勵她向精神科醫生確診。 然而,陳女士對醫生的建議非常反感。有一次,她在學校準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