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諧保身心健康

香港近年家庭暴力事件的增幅驚人。社署數據顯示,今年首3個月,已錄得861宗虐待配偶或同居情侶個案,而去年全年數字為2,734,我們需要正視家庭暴力的問題,因它絕對會影響受害者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家庭暴力定義為: 親密伴侶及家庭成員的關係中,只有受害者(男或女性)受到任何行為導致身體、心理或性傷害的暴力行為便是家庭暴力,包括身體暴力、性暴力或精神虐待、經濟封鎖等任何形式。大部分施虐者只會對家人使用暴力,在家庭以外卻能表現通情達理並尊重他人。

 

據世衛進行的婦女健康研究,估計多達15%至71%的婦女曾受到伴侶的身體傷害或性侵犯。引致育齡婦女的發病和死亡的主因是心理虐待形式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男性受害者遠較女性受害者少。

 

暴力衍生出性格問題

一般來說,在現今社會已廣泛認同曾遭受伴侶暴力對待的人可能會發展出一些性格特徵,包括自卑、缺乏自信、強烈內疚及自責等。此外,受虐待關係困擾及影響,可能令受害人教導子女出現障礙。

生活在有家庭暴力問題環境下的兒童,可能會出現恐懼、擔憂、悲傷、內疚、憤怒、精神困擾及沮喪等問題。他們很大機會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和其他精神健康疾病,甚至可能引致失眠、自殘、自殺、飲食失調或濫藥的行為

另外,早前一份英國文獻刊登一項有關心理健康問題和家庭暴力的研究,分析過超過40個樣本後得出結果,證明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男性或女性,比一般人更大機會遭受家庭暴力。質沒有精神問題的婦女相比,有抑鬱症的婦女受到家庭暴力對待的機會比是正常多2.5倍;有焦慮症的婦女則多出3.5倍;而有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的婦女更多出約7倍。

 

受害者易有精神障礙

   受害人可能在精神上、經濟上或性方面受到控制及被恐嚇,因而患上強迫症、飲食失調、精神分裂和躁鬱症的機會也相應增加。當然男性患性格障礙也會增加家庭暴力的風險,但男性的患病率估計低於婦女。

該研究證明了兩點:家庭暴力往往導致受害者有心理健康問題;而且,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更容易遭受到家庭暴力。若懷疑自己因受到家庭暴力而患有精神障礙問題,應該向社工、家庭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